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暴发以来,全社会各行各业众志成城,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能源行业发挥了特别的托底保障作用。随着防疫阻击战的持续,一些地方还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如封城、封路等,对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比较明显的是人口的流动量较往年同期出现大幅下降,人们的能耗需求也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变化。本文从社会用能需求、能源企业经营情况、能源企业转型发展三个维度,初步分析探讨此次疫情对我国能源行业的影响。
一、从能源需求来看,疫情将导致第二、三产业能耗普遍下降,并呈现地区性、行业性差异,居民用能总量上升;疫情过后能源需求将有反弹式释放,对全年能源消费影响有限。
在防控疫情蔓延的现阶段,人员密集型的第三产业能耗大幅下降。为减少人员聚集,控制疫情传播,餐饮、文化娱乐、交通运输等领域不得不为全局牺牲自身的经济利益,需求降至低点。而这些消费性服务行业涉及众多中小企业,历来作为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投射在能源领域,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这些领域的用电量将大幅下滑,而全社会石油消耗量则会因为居民出行尤其是飞机、私家车出行的大幅减少而大大降低。这部分能源消耗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具有结构上的重要性,直接关系民生。第二产业能源需求因地区、行业而具有差异性。由于疫情发展轻重呈现地区差异,疫情较轻的地区,订单充足的制造业企业,例如医药类、医用类制造业,正保持着驰援一线的生产节奏,但受到延期开工、限流等影响,在岗员工不足以维持以往的倒班制,职工劳动强度将明显增大;疫情较重的地区,如武汉、黄冈等地,大多制造业配合防疫需要处于停滞状态;而无论疫情轻重与否,那些订单不足、或正处于调整状态的行业企业,例如汽车制造业,目前歇业影响也比较大。这种疫情下的行业、地区分化态势,势必在能源消耗方面有更为明显的表现。预计一季度制造业能耗数据将较往年呈现出更加显著的地区、行业间差异。全社会家庭生活用能总量将显著增加。疫情之下,社会大众多处于居家状态,生活用能将显著增加,尤其是电、气、水等消耗将较同期显著增长。在线教育、掌上游戏、远程办公等行业将迎来蓬勃发展期,客观上推高了居家用能尤其是用电总量,此外还会增大燃气消耗,也为集中供暖的城市提出了更高的稳定供暖需求,预计自2月1日起,至疫情稳定社会恢复正常运转为止,全国范围内的居民生活用电量和天然气消耗将有较为明显的提升。这为我们判断目前人口及社会结构下,居民生活用能的最大峰值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参考数据。
在疫情有效控制阶段及疫情过后,全社会用能或将迎来反弹式增长,尤其是那些曾经深受疫情影响的行业和地区,增长将更加明显。谨慎判断,第一季度后疫情形势会全面好转。在春节期间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加之人们的补偿心理,会从第二季度开始大幅反弹。加上清明、五一等小长假因素,餐饮、文娱、交运等行业将首先开始进入反弹式增长阶段。疫情不会影响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向好发展基本面的信心,只要国家政策方向对头、措施有力,乐观情绪将成为造就新一轮繁荣的巨大内生动力。由此势必会带动全社会用能总量自二季度开始恢复性的增长,疫情对能源消费呈现较短的冲击性影响,对我国能源消费稳中有升的趋势无根本性改变,能源行业有必要对此提前做好应对。对这期间的能源数据连续追踪分析,也是非常有价值的经验积累。
二、从能源企业经营来看,石油、煤炭等企业受需求不振、价格承压、库存成本攀升等影响,现金流压力上升,生产经营面临困难。
首先,全社会石油消费的大幅下滑,将直接影响到国内石油企业的现金收益。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石油需求已经下降了约300万桶/天,相当于总消费量的20%。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我国石油消费的衰减,也给国际原油价格造成了直接的影响。2月3日,国际基准布伦特原油价格单日下跌逾3%,至每桶54.27美元,创一年多以来的最低水平,较2020年年初累计跌幅超过20%,其中春节期间的油价跌幅超过7%。2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以420元/吨和405元/吨的降幅下调国内汽油和柴油价格,降幅为2019年6月11日以来最高。同时,机构预测国内成品油将在下一计价周期(2月28日24时)继续维持下调态势。需求不振,油价走低,直接影响着主要石油生产企业的资本回报率。
其次,一批中小型石油炼化企业库存压力大,现金流受到抑制,生产经营难度增加。据报道,受疫情影响,在交通管制、延迟复工、市场需求下降等因素叠加作用下,众多石油炼化企业出货量显著低于去年同期,有些甚至仅有同期的一成,库存成本不断升高;隆众资讯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收假后,占中国炼油产能15%左右的山东地炼企业常减压开工率仅有50.01%,为三年内新低,预计2月上旬仍将继续走低。不少企业资金链非常紧张:一方面成品油销售不出去,企业开工不足,加上油价下调,企业收入锐减;另一方面企业水电气和员工工资、银行利息等刚性支出不变,在这些企业主要依靠贷款维持正常生产的背景下,其资金压力和生存难度持续增加。石油行业的压力,从资本市场也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以上证股指表现为例,疫情暴发以来,1月20日至2月7日的交易日中,上证指数从3096点跌至2876点(2月3日出现暴跌),下跌7.1%;同期,上证石油、石化类股指从2251点跌至2038点,下跌9.5%,跌幅较大盘高出2.4个百分点,位列制造业板块第6名。其中,2月4日起,上证指数开始恢复性上涨,至2月7日,涨幅较2月3日收盘点位高到4.7%;同期的上证石油、石化类股指的反弹力度弱于大盘,上涨仅3.2%,低于大盘1.5个百分点。
再次,受疫情影响,煤炭市场呈现供需两弱格局。随着国家保供应政策出台,煤炭价格有望降低。从供给端看,受上游煤矿春节停产、复工延后和交运受限影响,产地供应偏紧。从需求端看,多省市企业复工时间延后,下游需求受到抑制,复苏时间推迟。2月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煤炭供应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敦促企业“在疫情期间保障煤炭供给、保持价格稳定,严禁在合同约定外随意涨价,严禁限制煤炭外销。”预计短期煤炭供应偏紧的格局有望改善,而下游需求短期内难以回升,煤价有望稳中有降。中期来看,随着疫情的减退,生产恢复和需求的逐渐释放,煤价或稳中有涨。
三、从能源企业发展转型来看,疫情将进一步凸显降低社会用能成本的必要性,能源企业需要主动而为、化危为机,通过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提供高品质能源服务等方式,加速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型。
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国家将继续坚持推进实施“三去一降一补”政策,进一步降低全社会尤其是中小企业用能成本,进而在给能源行业、企业传统发展模式带来更大压力的同时,迫使其加快改革,加速向先进能源科技和高端能源服务企业转型。资金链紧张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中小微炼化企业,也同样存在于餐饮、文化娱乐、交通运输、养殖、副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尤其以这些领域中的中小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为主。国家有关部门已经下发文件指导相关企业采取措施,缓解这些企业的经营压力,共度时艰:银行系统采取了定向展期、降息等措施;商服地产陆续施行了减免商户租金的办法;包括国家电网公司在内的大型能源供应商推出了欠费不断电、全力保障能源供应等举措。但长远来看,只有真正降低企业尤其是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显著降低其融资、物流、用能等多方成本,这些企业才会有足够的信心挺过难关,并开始较快速的恢复发展。就此而言,“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将以更大的力度推行下去,进一步降低主要能源的消费价格将成为大概率事件,由此带给固守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的能源行业和企业更大的发展压力。
另一方面,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通过全方位深化改革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国内外宏观政治经济形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由信息技术发展所引领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进入智能融合的新阶段这一特征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当下,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工业物联网等新技术,传统产业正在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形态方兴未艾。对传统能源企业而言,要在国家进一步降低全社会用能成本的决心下实现新的发展,就必须紧跟“大云物移智”的发展大潮,依靠能源数据等新的生产要素和能源区块链等新的能源技术,彻底革新企业管理体制和文化思维,勇于探索能源数字经济新模式,积极从最原始的能源产品供应商,向先进能源科技创造者、高端能源服务提供商转型。可以预见,经过疫情的考验,在不远的将来,那些主动作为、锐意革新、以改革促发展的能源企业将有更多机遇实现凤凰涅槃,而那些墨守陈规、应付改革、抱残守缺的做法,将在更加严峻的形势中被浩荡的历史潮流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