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张宏:改革突破 创新引领 开放深化 努力探索煤炭老矿区转型发展新思路新模式发布时间:2024-10-29  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访问量:

改革突破 创新引领 开放深化

努力探索煤炭老矿区转型发展新思路新模式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委员张宏在全国煤炭行业老矿区转型发展现场会上的讲话摘要

(2024年10月25日)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煤炭行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新发展思路,矿区转型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新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徐州市视察时,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采煤塌陷区整治的有益经验,要注意总结推广。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抚顺市采煤沉陷区避险搬迁安置情况,指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发展转型是一个大课题,要认真研究,不能急,要一步一步来。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为老矿区转型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老矿区转型发展的政策和措施。2013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意见》,将采煤沉陷区作为资源型地区的特殊类型专门予以支持,明确了工作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强分类引导培育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动能的指导意见》,提出资源型城市发展需要探索新模式、激发新活力、拓展新路径、聚集新要素、建立健全新机制。2019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印发了《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总体方案》。2021年以来,《“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等陆续出台,明确“十四五”时期继续支持资源枯竭地区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枯竭地区首先要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好困难群众生活,大力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不断增强转型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煤炭行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创新思路、遵循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老矿区转型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老矿区重点煤炭企业营业收入由2012年的2.73万亿元增加2023年的4.02万亿元,年均增长3.6%;利润总额由1552亿元增加到3290亿元,年均增长7.06%。先后实施了潘安湖等沉陷区治理工程,累计实施项目80多个,实现了工矿型城镇向宜居型城区的转变;70%的资源枯竭城市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累计改造2亿平方米,惠及近750万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4.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7倍,历史遗留的就业、社保等问题基本解决,矿区整体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


  (一)行业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奠定了矿区转型发展坚实基础。10年来,在推动矿区转型发展进程中,煤炭行业聚焦主业、做强新兴产业,深化整合重组,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建成产量超5亿吨级企业1家、2亿吨级企业4家、1亿吨级企业3家、5000万吨级企业4家。建成营业收入超5000亿元级企业3家、2000亿元级企业3家、千亿元级企业4家。26家煤炭企业上榜2024中国企业500强,6家企业上榜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近年来,新增境外上市公司1家、境内上市公司4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40多家、绿色工厂30多家。2023年,开滦集团、山东能源、陕煤集团等老矿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较2012年增长395.7%、475.2%、341.5%,展现了较强劲的转型发展实力。


  (二)生产力水平持续提升,推动矿区转型升级迈上新高度。“十三五”以来,通过持续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全国累计退出煤矿5500处左右、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年以上。老矿区煤矿数量减少至4000处以内,平均单井(矿)规模由38万吨/年左右提高到130万吨/年以上。老矿区煤炭企业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57处、产能达到9.7亿吨/年;以一井一面、绿色智能等为主要特点的安全高效煤矿建设模式在老矿区有序铺开。老矿区生产结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大幅提高。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由93.93%提高到99.08%,原煤生产人员效率由6.82吨/工提高到8.95吨/工。


  (三)煤炭开发布局战略西移,拓展了矿区产业转移发展新空间。部分老矿区煤炭企业面对资源枯竭的严峻挑战,抢抓煤炭开发重心西移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形成本地生产与域外开发相互促进的新开发格局。中煤能源集团整合相关央企涉煤资产,新增产能1亿吨、资源储量300亿吨、煤电装机容量650万千瓦。山东能源集团成功布局蒙、陕、新疆、澳洲煤炭资源开发,拥有省内外(国外)煤矿86处、核定产能3.5亿吨/年左右。开滦集团、河南能源、淮河能源、龙煤集团、皖北、徐矿等一批大型煤炭企业,抓住煤炭资源开发布局向西部转移的战略机遇,通过在晋陕蒙宁新等重点区域,超前布局,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实现了产业战略性转移和老矿区产能有序接替,拓展了老矿区转型发展空间。


  (四)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动矿区转型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是老矿区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矿区风光发电装机达到1.5亿千瓦,占全国的14%左右。在现代煤化工领域,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产量分别达到724万吨/年、63.35亿立方米/年、1725万吨/年、547万吨/年,有力推动了煤炭由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的转变。在新材料领域,尼龙化工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硅烷、碳化硅、石墨烯、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高强丝等产业培育取得重要进展。一大批新产业、新项目落地见效,培育形成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推动传统煤炭企业由单纯以煤为主向煤炭产业、新兴产业“双轮驱动”转变。


  (五)数字化智能化纵深发展,激发了矿区转型发展新活力。以“产业大脑+未来场景”为核心的数字系统加快建设,山东能源集团“盘古矿山大模型”、中国煤科集团“太阳石矿山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应用,国家能源集团“祝融云”、“能源信链”等云平台投入运营,互联网经营服务和线上物流组织体系持续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在百余个场景推广应用。在数字技术推动下,建成智能化煤矿1922处、掘进工作面2154个。煤炭数字产业营业收入、利润、研发投入等主要指标均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长态势,相关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超25%;在5G应用、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等领域,走在工业行业第一方阵;以煤炭数字化、智能化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达到13家。


  (六)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矿区经济社会发展展现新面貌。矿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重建稳步推进,形成了一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现代都市与田园乡村相互交融的生态文化景观。原煤入洗率由56%提高到69%,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土地复垦率分别由62%、42%提高到74.6%、56.8%。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气共采、煤水共采等绿色开发技术在老矿区得到推广用。化解过剩产能分流的100万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发挥矿区产业资源、山水资源、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特色小镇、工业遗址博物馆、国家矿山公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煤炭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老矿区正在向着生态美、产业兴、文化强、矿工富、治理好的美丽和谐幸福家园迈进。


  二、准确把握老矿区转型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当前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煤炭行业将处于能源革命与产业革命“双加速”、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双提升”、数智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双壮大”的关键阶段。煤炭行业发展即将进入消费总量峰值的平台期,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提升的攻坚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发力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加速期。要站在保障能源供应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新机遇、新需求、新挑战,推动老矿区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老矿区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基础。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步走”总的战略安排,明确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图景。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新的更大的机遇和发展动力正在加速孕育。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共享、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老矿区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转型带来重大机遇。


  (二)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行业发展空间大、韧性强。综合多家权威机构研究成果,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在2029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期,峰值在49亿吨左右,并将在总量平台小幅波动回落;到2035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降至44%左右。根据对我国现有生产煤矿和在建煤矿产量变化趋势分析,按照2035前年均40亿吨左右的煤炭需求和支撑2060年前碳中和战略目标要求,全国还需要新建煤矿产能8亿吨/年左右。立足我国国情,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煤炭仍将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重要支撑。


  (三)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数智化技术加速迭代升级,为老矿区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加快推进,将加快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推动煤炭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低碳化,促进煤炭产业“高端跃升”“绿色转型”或“换道超车”,有利于发挥创新优势、增强发展新动能、拓宽产业发展新空间;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进程不断加快,数字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数字型企业、智能化煤矿建设持续推进,有利于减人、提效、增安和转型发展。


  (四)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标志性成果,为全国老矿区转型发展提供了示范和样板。从老矿区发展实践看,近年来,一批老矿区企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充分挖掘矿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要素优势,走改革兴业之路,创新发展之路、人才创业之路,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以煤为基、创新牵引、特色多元、企地融合、和谐共生”转型发展模式,实现了“量”的跃升和“质”的跨越,为推动煤炭行业老矿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平煤、开滦、山能、陕煤、龙煤、川煤的转型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为进一步推进矿区转型发展提供了示范和样板,值得学习借鉴。


  推动老矿区转型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看到取得一系列成绩和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能源结构加速优化调整,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加速迭代升级,对煤炭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全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由2014年的4.92亿千瓦增加到2023年的14.7亿千瓦,发电量由1.24万亿度增加到2.25万亿度,净增1.01万亿度,占全国发电量净增量的29.3%。今年前9个月,全国火电发电量同比增加1042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增量的24%,比去年同期火电发电量增量占比下降55.4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替代大幅增加,煤炭消费总量峰值期即将出现,老矿区转型发展变得十分迫切。根据新能源发展趋势分析,2040年前后,新能源将超过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煤炭将由主体能源转为支撑能源并开始向应急调峰能源转变。老矿区转型发展必须未雨绸缪。二是多数老矿区煤矿井深巷远、成本高、效益低,人才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高,发展新兴产业面临资金、人才、技术困难。特别是东部老矿区,煤矿井深大多在800米以下,水、火、瓦斯、冲击地压灾害隐患多,安全生产压力大,转型发展制约因素多。三是有的老矿区企业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困难;有的还需要突破传统思维,主动适应市场、主动求新求变的意识还需要增强。


  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再接再厉,努力推动老矿区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对区域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强调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为老矿区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新阶段、新使命、新要求,煤炭行业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聚力新动能培育、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同步实现共同富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效提升老矿区的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环境更美、优势充分释放的转型发展新模式、新路径。重点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矿工的幸福感、获得感放在首位,培育就业创业技能,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增加职工收入,改善工作场所环境和条件,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提高职业安全健康水平,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让矿区职工共享转型发展红利。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推动制度重构、流程再造、系统重塑,形成与市场化改革同步、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机制。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推动矿区转型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矿区转型发展必须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要素、承载能力的实际,统筹谋划、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制定战略发展、明确转型方向、定位发展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探索具有特色的转型发展路径。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动煤炭清洁生产,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加强煤炭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促进矿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生态协调发展。


  五是坚持合作共赢。坚持走产学研用一体化转型发展模式,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院士专家和科技型企业合作,在更广阔领域和更高视野中,发挥自身优势,创新资源、资本、技术、人才、装备协同发展机制、合作机制、市场化激励机制,强化协作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推动老矿区转型发展是一项关系煤炭行业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煤炭行业要坚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转型发展的全过程,大力弘扬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永葆敢闯敢试的斗志、鼓足敢领风气的劲头、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主动变革、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努力开创老矿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夯实国家能源基础为重点,努力增加矿区服务年限,奠定矿区转型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加大矿区资源勘查力度,挖掘煤炭资源潜力,扩大接续资源储量,稳定矿区生产规模,努力增加煤矿服务年限。加大煤矿技术改造,建设大型现代化和智能化煤矿,有序推进低效产能退出。老矿区要把煤矿安全生产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加大安全投入和管理,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推进煤矿弹性产能管理和弹性生产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科学组织生产,推进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强煤炭市场运行监测预警,遵守煤炭市场运行秩序,促进煤炭产业链稳定运行,防范化解风险,以煤炭经济的平稳有序发展支撑老矿区向新产业、新产品、新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引领,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和产品,培育煤炭经济发展新动能。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构建以煤炭产业为支撑、绿色低碳经济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未来产业为方向,煤炭与新能源、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动煤炭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行业特色优质品牌,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打造一批具有技术领先和国际竞争力的科创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延伸煤基产业链条,发展高端煤化工技术和工艺,瞄准卡脖子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能力和国际标准体系话语权,培育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以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为驱动,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矿区转型科技支撑体系。老矿区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开放创新生态,持续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构建开放合作创新生态,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坚持两化深度融合。坚持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突出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支撑牵引作用,深化数智技术在矿区的集成应用,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以强健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老矿区转型发展。


  (四)以绿色低碳转型为宗旨,着力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恢复治理,促进矿区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推进煤炭清洁生产,持续提高原煤入选率,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推动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在煤炭全产业链的创新应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示范,提高煤炭作为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加强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和散煤综合治理,提升煤层气开发利用效率,推动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二次资源和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大采煤沉陷区生态恢复治理,促进老矿区全面绿色转型。


  (五)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为指引,着力推动矿地深度融合,带动老矿区转型发展迈向更高层次。抢抓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推进现代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机遇,充分利用老矿区既有土地、基础设施、地下空间、山水林湖、品牌形象、优秀文化等资源,以及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和新业态发展中的领先优势,通过资源整合、项目组合、功能集合,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充分利用老矿区资源、产业、科教、装备、人才、基础设施优势,加强与区域重点企业、城市合作,研究建立能源保障、科技研发、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产业升级、园区建设等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机制,搭建产业合作与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矿区与区域间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协同互动,推动矿地深度融合,带动矿区转型发展迈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

扫一扫,
关注我们